■“算法典型问题治理”系列报道
视觉中国供图
与以往清朗行动关注网络水军、网络操纵打榜等问题不同,此次专项行动不局限于直接对“网络水军”进行整治,其治理重心在于提高热搜榜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法治周末》记者 王京仔
12月11日,公安部公布了10起打击整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包括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成为公众捕捉热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然而,雇佣“网络水军”发布虚假信息炒作热点、翻炒旧闻,通过刷量控评等冲热搜、提高商家好评度及排名等事件屡屡发生。网民们关于各平台热搜榜单“花钱就能上”的质疑也不时出现。
目前,正值“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开展之际,整治的重点问题之一就是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
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解释,热搜的来源一种是平台通过自身的算法来进行推荐,一种是“网络水军”利用平台规则来进行炒作。热搜的本质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广告行为,对某一话题进行广而告之,从而引起舆论关注。从这一角度来说,如果热搜的内容涉及商品或服务推广销售的,则属于商业广告,适用广告法;但如果不涉及商品、服务,而是社会热点或问题的,则不适用广告法,而适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关于内容的规制。
在刘德良看来,如果社会热点等热搜反映的内容本身是合法的,即便是通过“网络水军”等进行推送、炒作,也不应将其视为违法并予以打击。如果热搜的内容属于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制的违禁、非法信息的范畴,则应该对其予以打击。
提升榜单透明度
“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提出,提升榜单透明度打击操纵榜单行为。全面公示热搜榜单算法原理,提升榜单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完善榜单日志留存,提高榜单算法原理可验证性。健全水军刷榜、水军账号等违规行为、账号检测识别技术手段,严管不法分子恶意利用榜单排序规则操纵榜单、炒作热点行为。
刘德良认为,提升算法透明度是一个“老问题”。热搜榜单的算法规则属于平台经营自主权,只要内容本身合法,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应对其透明度作过多要求。
“‘网络水军’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一个中性概念。不应该说治理或打击‘网络水军’,而是打击违法‘网络水军’或打击‘网络水军’的违法犯罪行为。”刘德良表示,因为网络数字化、匿名化、开放性特点,从技术上来说,发现对违法有害信息进行推荐的“网络水军”的成本很高,因而对其打击也很难。此外,即使发现了这些水军,他们的法律责任相对来说不是特别高,从违法犯罪的成本来看,会导致一些人愿意从事违法“网络水军”的活动。
http://www.legalweekly.cn/fzzg/2024-12/26/content_9107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