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 English
  • 首页
  • 中心介绍
    中心简介
    学者风采
    中心成员
  • 学术研究
    典型案例
    民商法学
    刑事法学
    行政法学
    电信/信息法学
    诉讼法学
    综合研究
  • 热点问题
    立法动态
    热点新闻
    专题讨论
  • 法学教室
    法学课程
    读书时光
  • 学术交流
    在线投稿
    来搞推荐
  • 学术沙龙
    活动章程
    往期活动
  • 首页
  •  >> 
  • 中心动态
  •  >> 
  • 正文
    刘德良教授就AI电话推销问题及其治理接受北京科技报记者采访
    发布时间:2023-03-16  浏览:137次

    3·15|一年打100万个电话只要4800元,AI电销机器人野蛮生长 

    2023-03-15 21:32

    2023-03-15 20:15·北京科技报

    近年来,“AI电话销售机器人”频繁骚扰消费者。背后有何“灰色产业链”?如何治理AI电销乱象?来看记者3·15调查>>

    撰文/记者 赵天宇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采访专家:刘德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德良表示,AI电销机器人在本质上是传统“电话销售”的升级版,是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进行电话营销的新形式。电话营销在很多情况下会对社会公众构成骚扰,也是一个长期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就逃避法律监管。

    从技术原理和利益关系上讲,电信运营商作为基础服务提供者,其对骚扰电话问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真正有效治理这种问题,必须要让电信运营商发挥关键作用,令其对骚扰者对被骚扰者承担连带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社会公众维权的“高成本、低收益”问题,打破AI推销电话“低成本、高收益、低风险”的怪现象。

    另一方面,刘德良认为“技术问题用技术手段解决”也是一种思路,即借助于第三人智能程序通过大数据识别、拦截骚扰电话,这种方法已经被证明比较有效。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类似功能会愈发完善,消费者受到的影响可能就会更小。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用户而言,守住个人信息安全关口,才能尽可能减少隐私泄露的可能性。即便接到相关电话,也要克制自己的贪欲。难道真的会有什么电话来给你送福利吗?毕竟天上掉下来的往往只有陷阱,可能你才是他们的馅饼。

    从“科技向善”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例如炸药、原子能、化工技术在创造财富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安全威胁、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或许也有类似困扰,必须防范它们带来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引导技术为公众谋福祉,而不是成为单纯谋利、甚至违法犯罪的工具。
    https://www.sohu.com/a/654726555_120635772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 京ICP备09113824号-2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