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 English
  • 首页
  • 中心介绍
    中心简介
    学者风采
    中心成员
  • 学术研究
    典型案例
    民商法学
    刑事法学
    行政法学
    电信/信息法学
    诉讼法学
    综合研究
  • 热点问题
    立法动态
    热点新闻
    专题讨论
  • 法学教室
    法学课程
    读书时光
  • 学术交流
    在线投稿
    来搞推荐
  • 学术沙龙
    活动章程
    往期活动
  • 首页
  •  >> 
  • 读书时光
  •  >> 
  • 正文
    刘德良著:《论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发布时间:2008-07-01  浏览:3543次
    本书是刘德良教授主持的司法部部级课题的结项成果,分为前言、问题与挑战、个人信息及其确权规则、立法现状及其分析、个人信息财产权的理论障碍及其分析、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分析、个人信息财产权的界定与实现、我国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立法对策等七个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研究方法。一方面,按照权利的客体把私权分为财产权和人格权是大陆法系民法理论的重要根基。但是,随着个人信息商业化现象的产生及逐渐发展,大陆法系的民法理论开始关注这种现象。但在解释这种现象时,由于在传统理论上对人格权和财产权区分标准及对个人信息的法律地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大部分学者站在人格权的基本立场上来认识这种个人信息商业化利用现象:有的认为它是新型人格权,有的则认为是商事人格权,也有的认为是经济人格权,还有学者提出了二元人格权观点,只有少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权利属于财产权。笔者认为,这些用人格权理论来解释财产权的做法不仅违反了财产权与人格权区分理论,而且自身多存在诸如无法解释个人信息商业利益的继承和概括性转让问题等逻辑障碍。无论是美国的公开权,大陆法系的形象权,还是学者们提出的各种人格权理论,都是针对传统条件下对诸如姓名、肖像、隐私、声音等直接个人信息的某些商业化利用情形---广告宣传情形(必须要与特定的商品或服务联系在一起),它们既无法解决直接个人信息在当今社会除广告宣传之外的其他商业性利用问题(如肖像的商业性网络传播和展示情形),也无法适用和解决当今条件下诸如消费习惯、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间接个人信息的商业化问题。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商品”、“信息就是金钱”,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信息交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信息产业,而合法的个人信息商业价值转让不仅符合作为信息所有人的个人之意愿,也具有促进信息流通和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由此,需要从理论和法律上承认个人信息商业价值的独立法律地位,明确其作为信息所有人的私有财产。但是,除了针对姓名、肖像等直接个人信息的公开权外,既有的法律制度和理论基本上不承认个人对其信息,尤其是诸如通信号码、消费习惯等间接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享有财产权,甚至既有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欧盟数据库保护《指令》和英国1998年的《个人数据保护法》等视个人信息为商家的财产。这样,几乎所有的商家都把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视为自己的财富,由此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几乎被商家独占,正是这种立法和理论对个人信息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保护态度上的不和谐导致了现实生活中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加工、滥用和隐私侵权现象日益普遍。这样,不仅由于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基本上被商家独占而加剧了个人(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利益关系的不平衡,有失公平,而且由于信息滥用和隐私侵权使得消费者个人对于网络和电子商务产生信任危机,进而影响到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同时,这种法律和理论现状也无法为合法的个人信息交易提供有效的规范依据。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应该对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给予财产权保护的观点,并试图对有关理论问题展开探讨。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哲学方法、经济学视野、逻辑学和法学分析等方法。
    目 录
    前言 构建信息时代和谐的信息财产关系与私权体系    1
    第1章 问题与挑战    5
    1.1个人信息商品化现象    5
    1.2.个人信息商品化所引发的问题    11
    1.3 两大法系的理论与实践    12
    1.3.1 公开权    12
    1.3.2 新型人格权    14
    1.3.3商业秘密或特殊权利    16
    1.3.4公共产品说    17
    1.3.5小结---人格权保护与拒绝承认个人信息财产权    17
    1.3.6本文观点:给予直接个人信息人格权保护和承认个人信息财产权    19
    第2章 个人信息及其确权规则    21
    2.1个人信息的内涵与分类    21
    2.1.1个人信息的内涵    21
    2.1.2个人信息的分类    26
    2.2个人信息的确权规则    30
    2.2.1权利对象、权利客体的重新认识---认识和分析的基础    31
    2.2.2个人信息的价值分析---以信息技术的历史发展为脉络    35
    2.2.3个人信息的确权规则    38
    第3章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其评价    43
    3.1国际公约和地区立法    44
    3.2欧盟立法    47
    3.3美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    50
    3.4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    54
    3.5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    56
    3.5.1两种模式---以理论基础与基本精神为依据    56
    3.5.2对待个人信息商业价值之态度的比较    59
    3.5.3总结    60
    第4章 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    62
    4.1人格权理论的挑战及其评价    62
    4.1.1人格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62
    4.1.2人格权观点与个人信息保护    64
    4.1.3对人格权观挑战的分析    66
    4.2言论自由说及其评价    71
    4.2.1言论自由说与个人信息保护    71
    4.2.2对言论自由说的分析    73
    4.3公共产品观及其剖析    74
    4.3.1公共产品理论说与个人信息保护    74
    4.3.2公共产品理论说的瑕疵分析    76
    4.4侵权法保护说    79
    4.4.1侵权法保护观点与个人信息保护    79
    4.4.2侵权法保护说的不足    81
    4.5信息自由流通与电子商务发展说及其分析    86
    第5章 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88
    5.1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88
    5.1.1公平正义与保护弱者理念的要求    88
    5.1.2法律体系内在价值追求的逻辑统一性要求    89
    5.1.3预防、减少人格侵权行为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要求    90
    5.1.4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91
    5.2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的哲学分析    92
    5.2.1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与个人信息财产权    92
    5.2.2黑格尔的财产权理论与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的合理性    94
    5.2.3庞德的社会学说与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    97
    5.2.4功利主义财产权理论与个人信息财产权    98
    5.3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99
    5.4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的法学分析    104
    5.4.1个人信息是一种法律上的财产    104
    5.4.2贯彻和实现意思自治与捍卫人格尊严的私法理念需要承认个人信是个人的私有财产权    106
    5.5小结    109
    第6章 个人信息财产权的界定与实现    111
    6.1个人信息财产权的界定    111
    6.1.1个人信息财产权定义    111
    6.1.2个人信息财产权的内容与限制    115
    6.1.3个人信息财产权与公开权或形象权    119
    6.2个人信息财产权的属性    122
    6.2.1关于个人信息财产权属性的主要观点    122
    6.2.2对上述观点的评价    125
    6.3个人信息财产权的实现方式    133
    6.4个人信息财产权的私法保护    137
    6.4.1侵犯个人信息财产权的构成要件与归责原则    137
    6.4.2个人信息的合同法保护及其与侵权法保护的竞合问题    139
    第7章 我国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的立法对策    141
    7.1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问题    141
    7.1.1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问题---垃圾信息泛滥    141
    7.1.2垃圾信息泛滥的原因分析---个人信息非法交易与滥用问题    143
    7.1.3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对策---承认个人信息财产权    144
    7.2我国民法典的制定与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    145
    7.2.1传统民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145
    7.2.2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与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147
    7.2.3民法典的制定与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的立法模式选择    151
    7.3.我国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立法的制度构建    153
    7.3.1个人信息的界定、分类与确权    153
    7.3.2.个人信息财产权的范围与限制问题    154
    7.3.3个人信息财产权的效力问题    155
    7.3.4 个人信息财产权的行使与保护    156
    结 语    159
    参考书目及资料    162
    后 记    195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 京ICP备09113824号-2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您是第位访问者